強迫癥(OCD)是一組以強迫癥狀(主要包括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癥。強迫癥在臨床上并不少見,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強迫癥患病率大約為1%,結合臨床實踐,估計國內的強迫癥大約有500-1000萬,患病率約為5‰~10‰。80%的強迫癥在25歲以前發病,男性比女性多。
強迫癥狀括:
①強迫思維 患者反復思考一些想法,比如懷疑、回憶、窮思竭慮等;
②強迫行為 患者反復做一些沒有必要的行為,如反復檢查、反復洗手、反復計數以及儀式性動作等等。
強迫和焦慮就像一對雙胞胎一樣,強迫癥患者往往會有明顯的焦慮癥狀。
強迫癥狀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患者明知強迫癥狀不對,可無法控制,因為一旦控制不去做,就會出現緊張,心慌等嚴重的焦慮表現,為了避免焦慮的發生,患者只好去想、去做。這個特點稱之為有意識的自我強迫和反強迫。
2、患者能夠意識到這種強迫的意識和沖動來自于自我,而不是來自于外界,是自己的想法。
強迫癥的人通常會通過執行某些行為(稱為強迫行為)來減少那些不合理的恐懼(稱為強迫觀念)。
最熟悉的例子就是反復洗手(強迫行為)以避免疾?。◤娖扔^念)。大約70%的人同時出現強迫行為和強迫觀念,20%的人只有強迫觀念,10%的人只有強迫行為。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強迫觀念:
· 秩序與對稱的需要
· 害怕污物或細菌污染
· 過多的懷疑
· 對罪惡或邪惡思想的恐懼
· 害怕犯錯誤
· 害怕傷害他人
· 思考不當行為或猥褻思想
以下是典型的強迫行為:
· 頭腦中重現某些不會消失的圖像或想法
· 反復洗手,淋浴或洗澡
· 重復特定的單詞或短語
· 總是以某種方式安排事物
· 在常規任務期間不斷計數
· 完成一定次數的任務
· 經常檢查門鎖或烤箱門之類的
· 收集或囤積沒有價值的東西
強迫癥的病因:
1、性格特征(25%):
1/3強迫癥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強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強迫性人格特點,其特征為拘謹,猶豫,節儉,謹慎細心,過份注意細節,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過于刻板和缺乏靈活性等。
2、精神因素(35%):
調查資料中35%患者病前有精神因素,凡能造成長期思想緊張,焦慮不安的社會心理因素或帶來沉重精神打擊的意外事故均是強迫癥的誘發因素。
在強迫癥的發生中,社會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視的致病因素之一,當軀體健康不佳或長期心身疲勞時,均可促進具有強迫性格者出現強迫癥,關于發病機理也有不同解釋;巴甫洛夫學派認為在強烈情感體驗影響下,大腦皮質興奮或抑制過程過度緊張或相互沖突形成孤立的病理惰性興奮灶,是強迫觀念的病理生理基礎,心理動力學派認為強迫癥狀來源于被壓抑的攻擊性沖動或“性欲望”,有人用學習理論解釋強迫觀念是激發焦慮的刺激和該觀念間建立條件聯系的結果,關于扣帶回活動過度可能與強迫癥的發生有關的說法,尚缺少扣帶回的結構或功能改變的直接證據。
3、遺傳因素(20%):
患者近親中的同病患率高于一般居民,如患者父母中本癥的患病率為5~7%,雙生子調查結果也支持強迫癥與遺傳有關。
強迫癥的自我療愈:
1、學會放松
過于緊張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大腦進入強迫思維的死循環,盡量松弛地看待自己容易產生強迫的領域。運動是最好的身體放松法,全身心投入到運動中去,讓整個身體活躍起來,大腦也會多分泌“愉快素”,一次大汗淋漓的跑步結束后,你或許更能發現這世界的美好。
2、接受不完美
對于不觸及原則的細節問題,讓自己更隨意一些。可以有意識地鍛煉自己在細節方面的寬容度,比如在根本不可能收拾房間的環境里呆幾天,要知道,不夠干凈,有些凌亂,并不會毀掉你的人生。
3、失敗只是一次經歷
不要害怕失敗,與其不停地去想我要是失敗了怎么辦,不如告訴自己,失敗又怎樣,并不代表你的人生就是失敗的。挫折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很多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為他經歷了太多的失敗之后,才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正確的發展方向。
4、培養自己的幽默感
如果一件事你可以嘲笑它,就再不會為它所困。強迫癥患者尤其需要多看些笑話來松弛自己的神經,多感受到這世界的意外和有趣,不是一切盡在你的控制中才是好事,多些歡笑,保持愉快的心情,會讓你的人生更加幸福。
強迫癥會給病人帶來很多的心理負擔,會浪費時間、人物力、財力等。其實,應該學會接受,使自己多放松,不要總是追求完美,其實有缺陷,我們才能不斷的進步。
已經有了癥狀怎么辦?具體為“三不”策略:
一、不怕它。
很多人總“怕”強迫癥的出現。其實,這在正常人身上偶爾也會出現的,只不過當事人不在意罷了。而強迫癥患者由于怕這種思維的再現,于是,越怕就越會出現,越出現就越緊張,并不斷把這種意識強化和鞏固下來。為什么一般人不會形成病態,而強迫癥患者則會形成病態呢?究其原因,是個性缺陷在作祟。因此,對于強迫癥,患者首先要改變思路,即大家都有過這些思維,我也有,我和大家一樣正常。這樣一來,就能逐步建立自信心。有此依靠,就能在強迫癥這只“紙老虎”面前站得住,和它進行戰斗,并且戰勝它。
二、不理它。
為什么很多患者與其斗爭多年,卻一直無法戰勝它呢?原因就是不能做到“順其自然”。舉例說明,強迫癥就像拍皮球一樣,皮球跳動代表著病態思維。那么,怎樣才能使球靜止下來,即癥狀消失呢?答案就是停止拍球,球自然會靜止下來。對待強迫癥也是如此,患者只有忽視它的存在,癥狀才會慢慢消失。
三、不刻意注意它。
有的患者經過初步治療后,強迫癥癥狀會大大減輕甚至很久不出現,這時,他可能會想癥狀好久沒出現了,會不會再出現?這么一想,強迫癥癥狀果真就出現了,而且帶來新一輪恐懼強迫思維的“浪潮”。這種反復是正常的。
我們提倡的態度是,愛來不來!來了我也不怕你!每出現一次反復,就用上述“三不”策略對待它,逐步摸清它的“脾氣”,從而掌握對待它的有效辦法。
通過“三不”的反復實踐,患者就會感到一次比一次輕松,直到習慣了,什么“怕”也會不復存在!
強迫癥的治療
重度強迫癥患者非常痛苦,干擾和影響(創傷)基本都來自早年(幼兒期,甚至嬰兒期),對患者的生活干擾非常大,如同一個巨大的內耗,影響患者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度成人強迫癥需要的是綜合治療:患者本人積極努力(接納)+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社會、家庭輔助幫助。
預防措施
防病一向優先于治病,強迫癥自然也不例外。在了解如何預防強迫癥之前,我們先要知道的就是什么導致了強迫癥,如此才能有的放矢。
對于引發強迫癥的原因,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它既與遺傳、大腦結構、神經遞質有關,與社會環境也有關系。而相比較生物學因素,社會環境因素更容易被提前干預。即便是追求完美,易患強迫癥的個性,也能在正確的環境影響下出現轉變。
所以,從小注意個性的培養十分必要。家長不要給予過多的、過于刻板的條條框框,也不要強加給孩子過高的期望,因為由此產生的壓力可能導致強迫癥。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事事一絲不茍就是好事,其實這種個性反而容易導致他們成為強迫癥患者的“后備軍”。
而有強迫傾向的人,應多參加集體性活動及文體活動,從事有興趣的工作,培養愛好,這能讓人建立起新的興奮點,抑制疾病的發作。此外,要采取順其自然的生活態度,并學習對付各種壓力的積極方法,不要回避困難,培養敢于承受挫折的品質,是預防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