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中感知存在
A女士第一次遭到丈夫打耳光時,還是婚前,為了決定去哪家過春節??粗煞蛞驗閼嵟冃蔚哪?,A女士有點猶豫,是否要取消隨后的婚禮。但因為懷孕,這絲不滿,很快被婚妙的潔白清洗干凈了。隨后是越來越多的毆打,有一次拳頭打在臉上,眼睛腫了半個月;有一次踢到隆起的腹部,使她不住地呻吟。每次打完,A女士都會搬回娘家,然后在父母的勸慰,丈夫的哀懇下,重歸舊好。慢慢的,A女士已經“習慣”了爭吵后被打一頓,她也以為,日子可以一直這樣過下去,但當兒子牛牛三歲時,因為重度抑郁,她住進了醫院,隨后藥物幾乎沒斷過。
如果不是遇到KIM,李陽的家暴會否見光?
A女士不是KIM,她選擇了默默承受。她為什么不離開?
盡管一再遭家暴,A女士卻都沒有離開,直到最后進入醫院,也還是接受丈夫的照顧。她不痛苦嗎?只是對這痛苦“視而不見”,慢慢地,甚至忘了被打的事實,即使所有人都忍無可忍,A女士卻一直在忍……
可能我們自己也沒有發現,如今你家庭相處的模式,很大部分會受到你原生家庭的影響,比如面對家庭暴力,有人卻沒有選擇離開,家庭背叛,有人卻假裝沒看到,你可能會想到很多的原因,但你絕不會想到這會和你的原生家庭有關。
在A女士心目中,父親的形象一直很模糊。
從記事起,父親就很少在家,即使在,也很少陪她玩,有時她興高采烈地“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比如一只紙飛機,一個模型,或者一幅畫,父親卻草草地看一眼,然后命令她:一邊玩去!有一次,A女士在幼兒園里剛學會一首歌,高興地哼哼起來,爸爸突然惱了臉:不許唱!A女士不聽,繼續唱起來,而且唱得更高興了。爸爸跑過來,像抓小雞一樣將她抓到房里,找來一根棍子,對著她的屁股狠狠地拍打著。A女士疼得哇哇叫,媽媽及時趕來,勸開了爸爸。后來,A女士才知道,爸爸那次剛丟掉工作,很不開心。后來媽媽對A女士說,你爸爸脾氣就是暴,小時候沒少打你!A女士卻覺得很奇怪,在她記憶里,只有這一次挨打的經歷,而且更多的,是因為記得當時學會的那首兒歌。
選擇丈夫,是因為他看上去很MAN,豪爽慷慨,生活上又能體貼??墒窍嗵幉痪?,A女士就覺得他越來越模糊了,不知道他成天在忙什么、想什么。第一次挨打時,雖然理智上她覺得受到侵犯,但在看到他變形面孔那一刻,她似乎瞥見了他的真實,并且內心產生了一種奇怪的連接感:原來,他很在意我!隨后,每次當他的拳頭落在身上時,她都會有這種奇怪的感覺:他終于注意到她了!原來,他心里還是有她的! 在痛中感覺到“存在”。
心理的話:
“你爸爸的脾氣就是暴,小時你沒少挨他的打!”但奇怪的是,A女士記得的卻僅有一次,而且是因為那首兒歌。
對于兒時的A女士來說,爸爸的暴力,是她無力承受的部分,于是她選擇性遺忘,以使自己能順利成長。這是她兒時的一種保護機制。連同這肉體上的處罰,心理上的疏遠,她也一并留在記憶深處,不愿觸及。
對于女性來說,父親代表對男性身份的認同,這種原生家庭的模式會帶到現有家庭中。A女士和父親的隔離,使她在男性面前,始終沒有存在感,就像電影《被人遺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一樣,一輩子所做的,就是讓男人感覺到她的存在。對于A女士來說,似乎和父親的聯結,正是通過體罰,這也使她和丈夫之間,建立了這種模式。在體罰中感覺到“存在”。
寧愿忍受疼痛,也不能忍受被男人“視而不見”。所以,寧愿對家暴的事實“視而不見”,也不愿拆散這種關系。這種選擇性遺忘,對兒時的自己來說,也許有利,但對于成人來說,卻只會使暴者更暴,弱者更弱,因為丈夫,畢竟不是她父親。對父親的渴望,不可能通過這種方式顯現。因此,惟有抑郁,讓她停止這種模式,心靈得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