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走進四院臨床心理科心理咨詢室的父母反映:今年正讀高三的兒子正是學習關鍵時刻,成績大踏步后退,不愛學習,態度敷衍,行為懶惰,說謊,貪玩,看電視、玩電腦、玩手機,多次不完成作業等,開始為了不讓他分心,手機沒收,電腦斷網,閑雜書也都收起來了,但仍不學習。和孩子溝通時,像變了個人似的,不愿意說話。問他作業情況,他卻不理不睬,無論你說了多少遍的內容,還是毫不在乎,久而久之,孩子甚至直接拒絕和你溝通聊天,剛說幾句,孩子都嫌煩,很簡單的回答:“沒什么好說的”、“煩死了”、“有完沒完?”或者干脆鉆進自己的房間不出來,做什么事好像都要跟你唱反調,實在令人頭疼。爸爸本來脾氣就不好,氣憤不過就打了他幾次,但只是默默忍受、無濟于事,搞得父母實在無奈和無助。
自古以來,教育就是難題,而家庭教育更是難題,這不僅僅是教育本身的問題,而是由人性的復雜性、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的多樣性、文化環境的巨大差異以及時代發展的要求不同等因素所決定的。
在當今社會競爭異常激烈的中國,關于怎樣教育子女的問題,已經成為中國家庭中普遍存在甚至幾乎是最重要的問題了。據統計,很多家庭的絕大部分開支都投入到下一代的教育方面,“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中國傳統教育理念依然是絕大部分中國父母的共同夙愿。然而,事實上往往經常不能事隨人愿,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家長眼里的貪玩、自私、說謊、任性、打鬧、早戀、鬧情緒、不愛學習、網絡成癮、沉迷游戲、自我封閉、青春期叛逆;孩子眼里的家暴、體罰、抱怨、嘮叨、冷漠、自以為是等等。還有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一個教育困境:多給孩子一些勸導吧,他們會覺得父母嘴碎、啰嗦;多給孩子一些空間吧,他們又會覺得父母冷落他們、忽視他們;多給孩子一些生活上照顧吧,又擔心培養出溺愛寵壞的孩子……
要解決當下家庭教育難題,首先要清楚幾個問題:
一、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孩子所有的種種表征,首先與父母的教育息息相關。行為主義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行為大多是后天習得。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啟蒙老師,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養成首先是從認識和模仿父母開始的,父母的人格、態度、情緒、動機、言談舉止、行為習慣、生活方式、道德修養、文化素質等等都對孩子的成長與人格的塑造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僅要“慎言慎行”,更要懂得“認知和行為是最有說服力的、身教重于言傳以及言行合一”的重要性。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要讓孩子確定成為什么樣子,而是應該先明確自己是什么樣子的,然后再去影響你的孩子。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是教育是否成功的前提和基礎。
二、有沒有統一正確的教育標準?
孩子往往有很多共同相似的天性,如:好奇、愛玩、游戲、好問、思考、模仿、學習、善良、依賴、情緒化、愛自然、社會化、成功感、被認可等等,這些天性是我們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所形成的,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育中要保護這些天性。但與此同時,要知道每個孩子生長的家庭環境、文化背景、經濟基礎、自然環境、興趣愛好以及稟賦特長等等是千差萬別的,教育應該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可千篇一律套用別人所謂的成功的教育模式,比如,往往較多家長效仿那些所謂“教育成功”的其他家庭所采取的簡單粗暴的暴力手段,其效果卻適得其反,“虎媽貓爸”式的“嚴母慈父”或“嚴父慈母”不一定適合每個家庭,關鍵是讓孩子明白愛的意義和學會理性的判斷,同時,既不壓抑孩子成長所必須的天性,更要促進其興趣愛好和稟賦的有利發展;既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更要全面造就其具有責任心的健全的人格。
三、溝通是父母實施教育的關鍵嗎?
作為實施教育的一個有效手段,溝通顯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也是教育是否成功的橋梁之一,父母的正確引導也是不可或缺的,有的家長也充分意識到了這一點。然而在現實中,那些溝通失敗、不能有效溝通、溝通中斷甚至孩子拒絕交流溝通的情形在很多家庭屢見不鮮。
那么,家長該如何與孩子和諧相處?又該如何跟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呢?
首先,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正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指導教育是以子女為核心的,父母及其他成員只是示范者、引導者、護航者。這就要求家長身先士卒、以身作則、知行合一,潛移默化地讓孩子明白事理。夫妻恩愛、家庭關系和諧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品行不端的父母很難培養出品質高尚的孩子、行為懶散的父母也很難培養出主動積極、勤奮學習的孩子、消極悲觀的父母難以讓孩子樂觀自信,而頻繁的家庭暴力不但導致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影響心理健康,也不可能培養出懂得“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觀的孩子。
第二點,消除“青春叛逆”的思維模式,以平等的心態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由。首先,我們要知道:教育的核心是孩子,而不是家長?,F在的家長有一個普遍的思想認識:孩子出現青春叛逆。其實,從人類進化論的角度看,所謂的子代“叛逆”行為,歷來就是人類在為了適應各種復雜多變的環境過程中所采取的不同于前代甚或祖輩們的生存策略去維護族群生存、繁衍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然后經過一代代人的不斷演變迭代,促進了人類的進化和社會的發展。家長眼里的所謂的“叛逆”,只是建立在“以家長和老師為中心”的理念上建立起來的一種“一廂情愿”的判斷。一旦建立了這樣的意識觀念,家長就自然會以為“自己是正確的”,進而覺得“既然我是正確的,那么孩子就應該聽話”,然后就給孩子的行為規范和未來目標作好了一系列的規劃,只要求孩子照做就行了,這就是家庭教育誤區的“三部曲”。其實,家長忽略了孩子是一個有天性、有需要、有興趣、有動機、有思想、有情感、有稟賦、有尊嚴的獨立個體,“叛逆意識”不但令家長較難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和情緒,也談不上理解和尊重孩子,從而導致孩子失去了自由選擇、平等交流的基礎,不僅壓抑了孩子成長的天性、扼制其個性獨立發展的機會和權利,也嚴重破壞了“關系”,從而挫敗了孩子正常建立“關系”的欲念和信心,這也是現在年輕人口中所謂的“看不透”、“看透”的“滄桑心態”的意識流的來源因素。如果孩子的未來真的像家長所預期和注定的那樣,孩子的前途狀況符合父母前期教育的引導和印證,那么孩子就失去了追求精彩人生的動力,也就談不上“認真學習”了。其次,所謂的“叛逆”,有時是孩子為了尋求更多的關注、亦或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以證實自己的存在,正所謂“你不能忽略我的存在”。 第三,當看到你的孩子開始反抗,你就要明白你的孩子真的要長大了,同時也該欣慰孩子“獨立意識的發展,能夠表達自己的主觀思想”,這不正是父母所期待的嗎?!第四,有的孩子的叛逆并不是一開始就自然形成的,而是在成長過程中,由于教育和環境的不利,確實讓孩子感知到了來自各方面有形或無形的壓抑,從而進行反抗而產生的一種表現。
第三點,注意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的相互影響作用。教育歷來不只是父母單方面的給予,也不是孩子單方面的索取,而是一個不斷互動和相互反饋的過程,父母和孩子之間相互影響,這就要求父母和孩子必須在相互理解、關心、共情的基礎上,才能做出有效的溝通,父母要避免過分表達自己的辛苦給孩子帶來的道德壓力,同時要讓孩子體會到愛的意義和力量。
第四點,盡量減少“代溝”的影響,相互理解和尊重。由于時代的變遷、文化的滲透和社會的發展,新老一代在思想方法、價值觀念、生活態度、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心理距離或心理隔閡,但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主要是要積極地相互學習。具有代溝的人之間一般是父母跟不上時代變化,過于保守,不思考,不學習,不理解造成的,因而在價值觀發生變化的時代,應該努力思考,努力學習,努力理解與關心后代。同時,子女也要多加思考,理解父母的思想做法是受其成長的時代環境和文化的限制,充分體諒父母,感受父母關愛,共同理解和適應社會。有效溝通的關鍵是在理解孩子需要、接納孩子的情緒、情感即共情的基礎上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后再進行交流。
第五點:家長要加強自我覺知和自我提高。其實,很多父母的潛意識中存在著自我實現缺失的心理,而且時常演化出焦慮的情緒,他們希望在自己孩子身上實現自己未能達成的理想和目標,這種補償心理成為其內心深處的一個教育的深層動機,在這種心理動機的驅使下就表現出處處控制的心態,并不自覺地將內心焦慮的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這必然會激化矛盾。因此,父母要學會冷靜分析自己的心態、客觀對待教育問題,必要時咨詢專業的心理人士。
作者簡介:
楊泗學——連云港市第四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心身醫學科)主任,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中心主任,教授,主任醫師,連云港市“科教強衛工程·醫學重點人才”。 現任連云港市心理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連云港市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主任委員,連云港市醫師協會精神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醫學心理學教研室主任,江蘇省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委員,江蘇省醫學會心身與行為醫學分會秘書,江蘇省心理衛生協會理事,江蘇省康復學會精神康復委員會常務委員……
點擊如下鏈接,看新聞媒體報道——
http://www.lyg01.net/edu/jyzx/2019/0102/133152.shtml
蒼梧晚報、連云港第一門戶網站連網(http://www.lyg01.net/) 聯合報道:
《走出家教誤區 學會與孩子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