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格障礙的共同特征
人格障礙的診斷主要依據病史進行診斷,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1.人格障礙開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續到成年乃至終生。沒有明確的起病時間,不具備疾病發生發展的一般過程。
2.可能存在腦功能損害,但一般沒有明顯的神經系統形態學病理變化。
3.人格顯著的、持久的偏離了所在社會文化環境應有的范圍,從而形成與眾不同的行為模式。個性上有情緒不穩、自制力差、與人合作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差等特征。
4.人格障礙主要表現為情感和行為的異常,但其意識狀態、智力均無明顯缺陷。一般沒有幻覺和妄想,可與精神病性障礙相鑒別。
5.人格障礙者對自身人格缺陷常無自知之明,難以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屢犯同樣的錯誤,因而在人際交往、職業和感情生活中常常受挫,以致害人害己。
6.人格障礙者一般能應付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理解自己行為的后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社會對其行為的評價,主觀上往往感到痛苦。
7.各種治療手段效果欠佳,醫療措施難以奏效,再教育效果亦有限。
(二)診斷標準
CCMD-3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1.癥狀標準 個人的內心體驗與行為特征(不限于精神障礙發作期)在整體上與其文化所期望的和所接受的范圍明顯偏離,這種偏離是廣泛、穩定和長期的,起始于兒童期或青少年期,并至少有下列1項:
(1)認知(感知及解釋人和事物,由此形成對自我及他人的態度和行為的方式)的異常偏離。
(2)情感(范圍、強度及適切的情感喚起和反應)的異常偏離。
(3)控制沖動及滿足個人需要的異常偏離
2.嚴重標準 特殊行為模式的異常偏離,使病人感到痛苦或社會適應不良。
3.病程標準 開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現年18歲以上已持續2年。
4.排除標準 人格特征的異常偏離并非軀體疾病或精神障礙的表現及后果。軀體疾病及精神障礙所致人格特征偏離正常乃原發疾病的癥狀稱為人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