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遭受欺凌是指童年時有成為其他兒童敵對行為攻擊對象的經歷,包括物理攻擊和言語攻擊。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三分之一的兒童在童年時曾遭受同伴的欺凌。
早年受欺凌的經歷會給兒童打上深深的烙印,并影響其未來的精神健康。然而,欺凌對精神健康的直接影響程度依然是未知的。
在過去的研究中,研究者們往往忽視了基因混雜帶來的影響。而基因因素造成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是遭受欺凌的原因。比如,先前有精神障礙、人格異?;蛘J知障礙的兒童更易遭受同齡人的欺凌。與此同時,同樣的基因缺陷也可能導致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精神障礙。因此,忽視了基因-環境相關性的研究并不能準確反映出欺凌對兒童心理造成的直接因果作用。
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的 Timothy.S 等人就童年遭受欺凌對精神健康的短期與長期影響進行了以人群為基礎的隊列研究,研究結果發表于 JAMA Psychiatry 雜志上。
該研究為了降低環境和基因造成的混雜,選用了生長環境一致的雙胞胎作為研究樣本,從各種形式的欺凌進行多維度測量,包括物理、言語、社交、財產侵犯等維度。并從多尺度評估了精神健康狀況,其結果涉及焦慮、抑郁、多動、沖動、注意力不集中、品行問題和類精神病癥狀(含幻覺、偏執妄想、夸大妄想、認知障礙、快感缺失和陰性癥狀等)。
研究樣本包含了 11108 位雙生兒童(其中女性 5894 名,男性 5214 名),首次評估時平均年齡為 11.3 歲,末次評估時年齡為 16.3 歲。受試者在 11 和 14 歲時分別填寫多維同齡人受害者量表(Multidimensional Peer-Victimization
Scale),量表包含四個方面內容:
·物理欺凌-如 「踢我」
·言語欺凌-如「直呼我大名」
·社交虐待-如「讓我的朋友們不理我」
·財產侵犯-如「試圖打壞我的東西」
精神健康狀況則分別在 11 歲及 16 歲時進行評估,因而能夠得到受欺凌當下、受欺凌 2 年后、受欺凌 5 年后的精神狀況改變趨勢。
研究結果表明,欺凌在當下會造成焦慮、抑郁、多動、沖動、注意力不集中和品行問題。其中,物理欺凌和社交虐待能對被害人產生更明顯的影響。然而欺凌對精神健康狀況的影響程度會隨時間降低,欺凌產生的焦慮(β= 0.27; 95%Cl,0.22-0.33)的能夠持續 2 年(β= 0.12; 95%Cl,0.04-0.20),但并不能持續五年及以上。而欺凌直接造成的偏執妄想和認知障礙則能持續 5 年。而通過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間結果的對比,證實了至少在部分情況下,受欺凌后產生的精神障礙更多由先天因素所導致,而不是完全由欺凌直接造成的影響。
精神狀況會隨時間改善這一點提示了受欺凌兒童有一定的順應性。因此在保護兒童免受欺凌的一級預防以外,也需進行二級預防,幫助受欺凌的兒童走出陰影,并協助受欺凌的兒童尋找原因,降低先天存在的易感因素造成的影響。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對欺凌的干預并不僅僅只是阻止干預這么簡單,需要去發現潛在易感因素,提升兒童長期的精神健康狀況。
該研究對臨床最大的啟示恰恰是眾所周知的:有些兒童與眾不同,需要更多的幫助才能最大程度發揮他們的潛能。
作者邱雨佳